别误把躁狂当 “正能量”,它是需要关注的心理信号

文章来源:太原科大失眠抑郁专科  发布时间:2025-07-19 08:36:59

   在生活中,我们都渴望正能量,向往积极向上的状态。然而,有一种看似充满 “正能量” 的状态 —— 躁狂,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。很多人可能会误把躁狂当作单纯的积极乐观,但实际上,它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心理信号,背后可能潜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。

别误把躁狂当 “正能量”,它是需要关注的心理信号

  一、重新审视 “过度积极” 现象

 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积极态度的社会,正能量的人总是备受欢迎。但当一种 “积极” 表现得过于极端,超出了正常范围,我们就需要警惕了。躁狂状态下的人,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奋、充满活力,这很容易与正能量混淆。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,躁狂并非真正的正能量,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关注和干预的心理状态。正确认识躁狂,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。

  二、躁狂的表现特征

  1.情绪高涨与易激惹并存

  躁狂发作时,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情绪的极度高涨。患者仿佛处于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,自我感觉良好,心情愉悦到极点,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。例如,原本性格内向的人,在躁狂发作时可能突然变得极度开朗,逢人就热情交谈,仿佛充满了用不完的精力。然而,这种高涨的情绪并不稳定,很容易转向易激惹。一旦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,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挫折,患者就可能大发雷霆,情绪瞬间从高峰跌入愤怒的低谷。比如,在排队时有人稍微插队,躁狂患者可能就会暴跳如雷,与对方发生激烈冲突。

  2.思维奔逸与言语增多

  处于躁狂状态的人,思维速度极快,想法一个接一个地涌现,如同脱缰的野马,难以控制。这种思维奔逸使得他们在交谈时言语明显增多,常常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。他们可能会从一个话题迅速跳到另一个话题,话题之间缺乏逻辑联系。例如,在讨论天气时,可能突然就转到自己的宏伟计划,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商业项目,而且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。旁人很难跟上他们跳跃的思维节奏,对话常常变成他们的单方面 “演讲”。

  3.行为活动增多与冲动冒险

  躁狂还会导致患者行为活动显著增多。他们坐立不安,总是想要做各种事情,精力充沛得似乎不需要休息。可能会同时开展多个项目,比如突然决定装修房子、学习一门新语言,还计划创业,全然不顾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现实条件。而且,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冲动冒险的性质。他们可能会盲目投资,把大量金钱投入到没有充分调研的项目中;或者进行一些危险的行为,如超速驾驶,寻求刺激,却不考虑后果。

  三、为何不能把躁狂当 “正能量”

  1.对自身健康的损害

  躁狂状态并非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充满健康活力,实际上它对患者自身健康危害极大。持续的情绪高涨和过度活动,会让身体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,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。长期处于躁狂状态,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,如高血压、心律失常等,因为身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,心脏负担加重。同时,睡眠也会受到严重影响,患者往往睡眠需求减少,即使几天睡眠不足,仍感觉精力充沛,但这种对睡眠的忽视会进一步损害身体健康,导致免疫力下降,容易患上各种疾病。

  2.对人际关系的破坏

  躁狂患者的行为和情绪表现,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大困扰,严重破坏人际关系。他们情绪不稳定,易激惹,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他人发生冲突,让家人、朋友和同事感到难以相处。例如,在家庭中,可能会因为家人的一点不同意见就大发雷霆,伤害家人的感情;在工作场合,冲动的决策和言语可能会得罪同事和客户,影响团队合作和工作进展。而且,他们思维奔逸、言语增多的特点,可能让他人感到厌烦,久而久之,身边的人可能会逐渐疏远他们。

  3.背后潜在的心理疾病

  躁狂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,它往往是某些严重心理疾病的症状,比如双相情感障碍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经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个极端阶段。如果把躁狂误当作正能量而忽视,当病情发展到抑郁阶段时,患者可能会陷入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。而且,未经治疗的躁狂发作可能会越来越频繁、越来越严重,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。

  四、关注躁狂,重视心理健康

  1.提高认知,学会识别

  要避免误把躁狂当 “正能量”,首先要提高对躁狂的认知,学会识别其症状。我们需要了解躁狂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好、精力充沛,还要关注情绪的稳定性、思维和行为的异常表现。当发现身边有人出现情绪高涨且易激惹、思维奔逸、言语和行为活动增多且冲动冒险等情况时,要警惕可能是躁狂状态,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表现。

  2.及时干预,寻求专业帮助

  一旦怀疑有人处于躁狂状态,应及时干预,鼓励其寻求专业帮助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,确定是否为躁狂发作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,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,如使用心境稳定剂来调节情绪,以及心理治疗,如认知行为疗法,帮助患者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。早期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,减少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的负面影响。

  3.营造理解与支持的环境

  对于躁狂患者,家人、朋友和社会要营造一个理解与支持的环境。不要对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表现进行指责或歧视,而是要给予关心和帮助。在患者躁狂发作时,保持耐心,避免与其发生冲突;在日常生活中,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,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,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同时,社会也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,提高大众对躁狂等心理问题的认识,减少对患者的误解和偏见。

  躁狂不是 “正能量” 的简单体现,而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心理信号。通过提高对躁狂的认知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并营造理解与支持的环境,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躁狂,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。让我们摒弃对躁狂的误解,用科学的态度和温暖的关怀,帮助躁狂患者走出困境,走向健康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