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动症不是 “坏习惯”:别用指责加重孩子心理负担

文章来源:太原科大失眠抑郁专科  发布时间:2025-09-06 08:33:55

   “孩子总忍不住挤眼睛、皱鼻子,提醒了无数次‘别做怪动作’,他却改不了,越说越频繁;写作业时突然摇头、甩胳膊,好好的作业本被划得乱七八糟,忍不住骂他‘故意捣乱’,孩子却委屈地说‘我控制不住’;在外面吃饭,孩子突然清嗓子、发出怪声,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,又急又气地批评他‘没教养’,孩子当场哭了出来……” 生活中,不少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出现的挤眼、摇头、清嗓子等行为,会误以为是 “故意捣乱”“坏习惯”,进而指责、批评,却不知这些看似 “不听话” 的表现,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症状。抽动症不是孩子 “故意为之”,更不是 “坏习惯”,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神经发育障碍,不当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,甚至让症状恶化。从心理学与医学视角,了解抽动症的本质,用理解与包容代替指责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。​

抽动症不是 “坏习惯”:别用指责加重孩子心理负担

  一、抽动症:不是 “坏习惯”,是神经发育的 “异常信号”​

  很多家长将抽动症的 “异常行为” 等同于 “孩子不听话、爱捣乱”,却忽略了其本质是神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异常,孩子无法自主控制,与 “习惯好坏” 无关,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。​

  1.医学本质: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 “不自主运动”​

  从医学角度来看,儿童抽动症的发生与大脑神经递质(如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)失衡密切相关。这些神经递质负责调节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,当递质水平异常时,会导致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,孩子会不自主地出现 “运动性抽动”(如挤眼、皱眉、摇头、甩胳膊、踢腿)或 “发声性抽动”(如清嗓子、咳嗽、发出 “啊”“哦” 等怪声,甚至说脏话)。这些行为不是孩子 “故意做的”,而是像 “打喷嚏”“眨眼睛” 一样,属于不自主的生理反应 —— 孩子可能在行为发生时意识到 “自己又做了”,却无法提前控制或立刻停止。比如,孩子挤眼睛时,可能心里想 “别挤了”,但眼睛还是忍不住动;清嗓子时,可能知道 “在公共场合这样不好”,却控制不住喉咙的不适感。这种神经层面的异常,并非 “讲道理、批评指责” 能纠正,就像无法通过 “骂” 让感冒的人停止咳嗽一样,也无法通过指责让抽动症孩子停止抽动。​

  2.行为特点:“反复性、情境性”,与 “故意捣乱” 有明显区别​

  抽动症的行为表现有明显的 “反复性” 与 “情境性”,与孩子 “故意捣乱” 的行为有本质区别。从反复性来看,抽动行为会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,比如每天挤眼几十次、清嗓子上百次,且持续数周甚至数月,不会因 “家长批评” 而彻底消失,反而可能在批评后短暂减少,随后又恢复甚至加重;从情境性来看,抽动行为会受情绪、环境影响 —— 孩子在紧张、焦虑、兴奋时(如考试前、陌生人多的场合),症状会更明显;在放松、专注时(如看喜欢的动画片、玩玩具),症状会减轻甚至暂时消失。而 “故意捣乱” 的行为往往是 “有目的的”—— 比如孩子为了 “引起家长注意” 而故意扔玩具,为了 “逃避写作业” 而故意拖延,这些行为会因 “家长的关注或批评” 而改变,与抽动症的 “不自主、无目的” 形成鲜明对比。​

  二、指责的伤害:不仅 “没用”,还会加重孩子的身心负担​

  面对抽动症孩子的异常行为,家长的指责、批评不仅无法纠正症状,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双重负面影响,让孩子陷入 “症状→指责→焦虑→症状加重” 的恶性循环。​

  1.心理层面:加剧自卑、焦虑,甚至引发抑郁倾向​

  孩子对家长的态度非常敏感,频繁的指责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 “自我否定”—— 认为 “自己不好”“给爸妈添麻烦了”“别人都不喜欢我”。比如,家长批评孩子 “挤眼很难看”,孩子会开始关注自己的眼睛,担心 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奇怪”,进而在社交中变得胆怯、退缩;家长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“没教养”,孩子会感受到 “被嫌弃”,逐渐形成 “我是个坏孩子” 的负面认知,变得自卑、敏感。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,孩子会更容易焦虑 —— 担心 “自己又做错事”“又要被骂”,而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刺激大脑神经,导致抽动症状加重;部分孩子甚至会因长期的自我否定与焦虑,出现抑郁倾向,变得不爱说话、不喜欢与人互动,严重影响心理健康。​

  2.行为层面:强化 “抽动行为”,形成 “对抗心理”​

  心理学中的 “负强化” 理论指出,当某种行为伴随 “负面刺激”(如指责、批评)时,若行为能暂时 “缓解负面刺激”(如家长批评后,孩子停止抽动,家长暂时不骂了),反而会让这种行为被 “间接强化”。对抽动症孩子而言,家长的指责会让他们陷入 “紧张→抽动→被批评→更紧张→更抽动” 的循环:紧张导致抽动,被批评后更紧张,进而抽动更频繁,形成 “越骂越抽” 的怪圈。同时,频繁的指责会让孩子产生 “对抗心理”—— 觉得 “爸妈不理解我”“我就是控制不住,你们越说我越做”,甚至故意 “加重抽动” 来反抗家长的批评,导致症状更难控制。比如,家长越说 “别挤眼”,孩子越忍不住挤眼,甚至故意挤得更明显,以此表达 “我控制不住,你别再骂我了” 的情绪。​

  三、科学应对抽动症:用 “理解与支持” 代替 “指责与批评”​

  面对抽动症孩子,家长的正确做法不是 “纠正行为”,而是 “理解孩子的困境,提供科学的支持”,帮助孩子缓解症状、减轻心理负担,以下是三个核心建议。​

  1.先 “接纳症状”,再 “了解病情”​

 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 “接纳孩子的抽动症状”,承认 “这不是孩子的错,也不是坏习惯,而是需要帮助的问题”,停止指责、批评,用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 “妈妈知道你控制不住,没关系,我们一起想办法”。接纳能让孩子感受到 “被理解”,减少自我否定,缓解焦虑情绪。随后,家长应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的 “儿科” 或 “儿童神经科” 进行专业评估,明确孩子的抽动类型(运动性或发声性)、严重程度,了解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。比如,轻度抽动症可能通过 “环境调整、心理支持” 缓解,中度及重度抽动症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(如硫必利、可乐定),配合心理治疗(如行为疗法),家长需根据专业建议制定应对方案,避免 “盲目处理”。​

  2.调整环境,减少 “诱发因素”​

  抽动症的症状会受环境因素影响,家长可以通过调整生活环境,减少 “诱发抽动的因素”,帮助孩子缓解症状。一是减少 “紧张刺激”: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处于 “高压环境” 中,如减少过度的学业压力(如不强迫孩子报太多兴趣班、不频繁批评孩子的成绩),避免在孩子面前频繁争吵,为孩子营造 “轻松、平和” 的家庭氛围;二是避免 “过度关注”:不要时刻盯着孩子的抽动行为,也不要频繁提醒 “你又抽了”,过度关注会让孩子更紧张,加重抽动,家长应 “视而不见”,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 “正常行为” 上,比如孩子认真写作业时,及时表扬 “你今天写作业很专注,真棒”,通过关注积极行为,减少孩子对抽动行为的关注;三是保证 “充足休息与健康饮食”:睡眠不足、过度兴奋(如长时间玩电子产品)、摄入过多含咖啡因的食物(如巧克力、可乐)会加重抽动症状,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(如每天固定睡觉、起床时间),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(如每天不超过 1 小时),调整饮食结构,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。​

  3.提供心理支持,帮助孩子 “应对社交压力”​

  抽动症孩子在社交中容易因 “异常行为” 受到他人的关注、嘲笑,产生社交焦虑,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 “心理支持”,帮助他们应对社交压力。一是 “提前沟通”:如果孩子需要在幼儿园、学校等集体环境中生活,家长可以提前与老师沟通,说明孩子的抽动症情况,请求老师 “不要批评孩子,多给予理解,若其他同学嘲笑孩子,及时制止并引导”,减少孩子在集体中的 “被孤立” 风险;二是 “教孩子正确回应”:家长可以教孩子用简单的语言回应他人的疑问或嘲笑,比如有人问 “你为什么总挤眼睛”,可以说 “我有点控制不住,不过没关系,我在慢慢变好”,帮助孩子建立 “自信应对” 的能力,减少因他人目光产生的自卑;三是 “多陪伴、多鼓励”:家长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,参与孩子喜欢的活动(如玩玩具、做游戏),在活动中鼓励孩子 “你今天玩得很开心,妈妈看到你很努力地控制自己,真棒”,通过积极的鼓励,增强孩子的自信心,让孩子明白 “即使有抽动症状,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”。​

  抽动症不是孩子的 “坏习惯”,而是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的 “成长挑战”。不当的指责只会让孩子在 “身体不适” 之外,再添 “心理创伤”,而理解、支持与科学的应对,能帮助孩子缓解症状、减轻负担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请记住,孩子最需要的不是 “被纠正的行为”,而是 “被理解的心情”,家长的包容与支持,才是帮助孩子战胜抽动症的最有力力量。